推荐名家
![]() |
张程锋,男,河南省济源市人,1950年1月生。曾任河南省公安厅长兼武警河南总队第一政委、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更多] |
书画名家
-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现就读于中国书画院研修院全国画院院长高研班。 2015年 作品《三阳开泰》参...[更多]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顾问。1946年任小学美术教师,1949年任安新县文化馆...[更多] -
王首麟:辽宁人,男,195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现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更多] -
黄耿卓,河北省南宫市人,生于1946年。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更多] -
孔紫,原籍河北献县,1952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89 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更多] -
满维起,1954年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更多] -
杨之光,又名焘甫,男,汉族,1930年10月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揭西人。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更多] -
董继宁,1955年10月生,湖北咸宁人。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更多] -
张世简(1926-2009)国画家。192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这是一个有画家之乡美称的村子,叔父是中国著名的水墨画...[更多] -
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锦泉斋美术馆推荐画家。苗再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更多] -
陈忠志,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专。代表作《...[更多] -
王炳炎 男,1951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85年被推荐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后考入该校,1988年毕业 。曾任湖南理工...[更多] -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省南通市。1978年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1982年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更多] -
孙鸣邨,原名明春,1937年8月生,祖籍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196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大画师叶浅予、李可染、...[更多] -
周尊圣1958年生于黑龙江林口,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文...[更多] -
赵华胜,一九三九年生于吉林长春。祖籍山东泰安。擅国画。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辽宁画院院长、中国亚...[更多] -
刘登龙,一九四六年十一月生,河南省西华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楹联...[更多] -
张蒲生: 男、1936年生于陕西省大荔县,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擅长写意花鸟画,偶作山水画。梅、兰、竹、菊、月季、牡...[更多] -
笔名李奇(离奇),1952年10月生于河北丰南王兰庄。擅长国画、版画。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李起画室。同时得到刘占江、王文...[更多] -
男,1926年1月生,吉林省榆树县人。原名王冠安。194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辽宁美协主席、辽宁书协副主席、辽...[更多]
最新动态
联系方式
中原书画艺术网
联系人:张先生
手机:15517518885
QQ:2826096148
邮箱:2826096148@qq.com
网址:www.zyshysw.com
地址:
新闻详情
苗大壮
来源: 作者: 发布:2024-12-14 栏目:艺界动态 点击:225

苗大壮(焦作沁阳人),1972年生,中国戏曲人物画第三代传承人。(关良再传弟子,刘石平入室弟子(2007年经阎正先生指导,辞去工作,拜在刘石平门下,随恩师隐居山林学画长达十年之久)。2017年下山,首次在郑州文化馆举办戏曲人物画年展,引起社会关注。后陆续受邀在长春、上海、沁阳等多地举办个人戏曲人物画展览,目前是戏缘app首席签约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院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戏曲声音博物馆艺术顾问,名人汇副主席,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焦作工贸学院特聘讲师,上海市松江区永丰文化导师。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爱心大使。作品被国家大剧院及多家博物馆、纪念馆、艺术机构、国内外收藏家、表演艺术家及友人爱好者收藏定制。
序
□阎正
做为画家,苗大壮是一个历尽坎坷,百折不挠,十年面壁,无欲无求的有志竟成者。对于绘画他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成名也好,不成名也罢,他心无旁骛的只管埋头去画。越是这样上苍也不会辜负他,如今他已经小有名气,而且名气会越来越大,至于将来大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他后续的造化!
大壮的经历,熟悉他的朋友人尽皆知,自幼酷嗜绘画,如果无人提携,直至今日他还是“二十年前旧板桥”。正因为有了伯乐王錫柱市和刘石平先生做老师,他才从步履蹒跚的乡间小路踏上了高速行进的快道,成就了今天艺坛上的强者!
苗大壮起步从临摹刘先生京戏人物入手,黄宾虹主张“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古人云“终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优焉游焉”。他遵循这种临摹精神,将老师的绘画特点和精髓汲取到自己的脑海里,黄宾虹又言“所应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他牢记前辈训教,将所学融进自己后来的创作中,变化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让业内同行及业外粉丝交口称赞!
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刘石平先生逝世后,个别不良“画家”仿制刘石平赝品向外兜售,做为刘老唯一的关弟子,有人打起了苗大壮的主意,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与他沟通:“如果仿造刘老假画,没有人能比得过你,不是深知刘老的人,很难辨出真假,获得暴利绝无问题,但道德人品全部丧失,更关键的是你已经学成,完全可以在刘老艺术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扬光大,没有必要做那种苟且的幕后交易,你就是你,认认真真的画,光明正大的题上自己的名字!”大壮恰恰也是这个意思,果断拒绝了一切利诱。苗大壮的义举,不仅保住了先师刘石平遗作的纯粹,也彰显了一个真正画家的艺术良心。人生在世,凡事皆有因果,他如今所有的成就,所有的荣耀,都是冥冥之中社会对一个知遇知恩诚实正义的画家的丰厚回报。
2020是不寻常的一年,因疫情将十三亿人困在家里,大壮没有让时间荒废,他抓紧着难得的机会画出了大量的珍品佳作,在2021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这正是我们年轻画家为新时代捧出的一颗赤子之心!
本文作者阎正:中国国画大家、著名艺术评论家。
原任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名誉社长
2020年12⽉22⽇於北京
情态意境彩墨戏韵
——苗大壮戏曲人物画的探索与追求 □张本平
他笔下的戏曲女性人物,犹如欣赏绚丽的脸谱,观其画作,仿佛置身于戏曲表演现场。细腻柔美的线条,将女子如水的肌肤生动刻画而出。柳叶黛眉,凝脂面庞,葱白手指,或俯首沉思,或蹙眉凝神,他通过一双脉脉含情的双眸,展示了女子动人的阴柔之美。衣纹线条简练概括,笔笔到位,生动传神,行笔利落,或大块铺墨,或笔触顿挫,突出画作的节奏感,凸显人物的意趣横生。品读中国戏曲人物画第三代传人(第一代关良,第二代刘石平)中原书画院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苗大壮戏曲人物系列画作,能够挖掘出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他的画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历史读物。
戏曲人物在国画中的艺术表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精髓,也体现了国画艺术的魅力。苗大壮的戏曲人物入画,将戏曲的动态美、情感丰富性和故事性融入了静态的国画之中,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张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绘画的伟大意义,正在于它能够想象和抒情,能够捕捉美好,将其定格在画纸上;他以一种质朴却又诗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删繁就简,把舞台浓缩于宣纸之中;他取戏曲人物的身段、脸谱、行头为造型,以意象、幻象和具象等形式,将戏文的象征寓意、角色的命运归宿、情景的跌宕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绘画着力于挖掘、发现与捕捉人物的思绪和情感,着重描绘人物的气质与内心世界。每一笔色彩、线条、纹样、服饰、表情、手势,都是那样认真描绘,都表现了一种心情和意味,包蕴着很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不得不凝神静气,来仔细品味这些人物的美。
苗大壮把写意人物与传统戏曲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融合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写意人物原型的戏曲人物画新路。他笔下的戏曲人物《天女散花》《秦香莲》《家有贤妻》等作品,充满着对新时代的自信和乐观,洋溢着对美好未来和真善美的渴望,画中人物姿态优雅,面部表情变化微妙,背景墨彩淡染,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奇特的写意技法,彰显出一种诗意的品质与浪漫的气质,使画面形成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以画论戏,以戏说画”构成了苗大壮戏曲人物写意绘画独特的叙述方式。表面上看,苗大壮是在画戏、画戏中的人物,实质上他是通过对戏中人物的描绘来诠释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透露出他内心浓浓的戏曲情。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走进苗大壮戏曲人物绘画里,宛若置身于戏曲舞台之中。用苗大壮自己的话说就是:“戏曲人物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除了努力看戏以外,还要研究戏曲人物画的画面形式问题。”由此可见,苗大壮在戏曲与中国画表现形式二者的结合上是有自己独到的表现图式。谢赫将“气韵生动”放在品评绘画“六法”中的首位,并将陆探微列为第一品中第一人,是谓“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在陆的作品中,他擅长把握人物的风度姿态,即如上所述的“韵”,细观苗大壮的戏曲人物作品《四郎探母》《贵妃醉酒》《劈山救母》《包青天》《状元媒》《夜读春秋》等,强调画面形式的简约和拙朴,逸笔草草,恰到好处,他对人物精神面貌和更深层次的“韵”,同样有自己独到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剧曲中各类英雄豪杰、绿林好汉等人物形象,其大多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又如京剧《盗御马》中的窦尔墩、武天虬等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京剧《连升店》中穷秀才的人物形象王明芳。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亦有四大名著中的各类人物形象和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唐僧、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金蝉大仙等人物情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张飞、赵云、关云长等人物情节;《水浒传》中的武松、鲁智深、时迁等人物情节。不仅如此,还有民间家喻户晓的钟馗、济公、包公等人物形象。其戏曲人物作品涵盖题材广而不杂,人物主题鲜明,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将戏曲与国画二者完美结合,使得戏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观苗大壮笔下的戏曲人物形象,足以见得,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苗大壮的戏曲人物画以描绘旦角为主,善于捕捉表演动作中足以表达感情的瞬间,注重人物“情态”的艺术表现。他的《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红娘》《花木兰》等作品,以水墨画的艺术语言表现戏曲人物的瞬间情态,追求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蕴的表达,既延续了中国画与戏曲艺术结缘的传统文脉,继承了历代戏画的优秀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其戏曲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生动,对华丽的头饰以及服装图案的刻画往往不厌其烦,而背景的处理却是虚幻飘渺的,形成了写意的人物刻画与变幻莫测的意象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生动传神的表演动作与丰富多变的水墨艺术语言,相互衬托,相互映照,相互生发,传达出独特的“水墨戏韵”。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语言将戏曲演出的情景凝固为一个生动的瞬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经典作品存世。汉代百戏、唐代歌舞、宋元杂剧,在石刻、雕塑、壁画、卷轴画等作品中,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造型形式,形象地体现了各个时期表演艺术的精彩瞬间。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迅速发展,戏曲人物画作为年画,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了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结缘构成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贯穿始终的一个特殊门类,很值得梳理和研究;20世纪以来,艺术大师林风眠、关良、叶浅予等,以戏曲表演作为灵感之源,创作了大量风格独具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迷恋于描绘戏曲的画家更是不胜枚举。以戏曲表演艺术作为创作主题的专题展览不断举办,各种艺术视角和各种风格样式的作品层出不穷。苗大壮的戏曲人物画,源于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起步于将自己喜爱的戏曲人物形诸于画面的努力,同时也自觉地承续了戏曲与绘画结缘的历史文脉,在名家辈出的当代画坛自辟一条蹊径。
苗大壮自幼开朗,活泼,多灵性,好幻想,对于那些舞台上银幕中美若天仙的女性常常向往不已。在中国戏曲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中,他对旦角情有独钟,风韵翩翩的正旦,如花似玉的花旦,飒爽英姿的武旦等等,他倾情描绘的总是那些优雅而含蓄、娴静又浪漫的女性。她常常将自己幻化为对象,细心地体会着她们的柔情与委婉,喜怒与哀怨,尽其所能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所以,他的画情真意切,笔墨间渗透着自己的情感,画面往往会散发出一种撩拨心弦的魅力。在近似于肖像的戏曲人物画创作中,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关键是对特定人物“情态”的准确把握。在戏曲舞台上,演员的形体动作是最为活跃的造型因素,它是将生活动作中足以表达感情的东西高度提炼并加以美化。从视觉角度来看,它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是一种“织在时空中的图画”,有着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而苗大壮的形象思维却始终是根据静态画面的需要而展开的。面对一连串的表演动作,苗大壮的审美感受力主要体现在,将动态的表演动作凝练为一个静态的瞬间。对于刻画特定情境中的人物来说,演员的一举步,一甩袖,甚至一屈指就可能是个富有意味的动作,一瞥眼,一扬眉,也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情。这就需要画家对特定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特殊敏感,苗大壮对此体会尤深。他的画首先是对演出中的人物瞬间“情态”的捕捉和把握,这是成就一幅作品的重要环节。苗大壮认为:结构画面最关键的是“意境”的营造。简单说,就是画面上的各种造型成分都要有一种相互照应的整体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生发,构成一种符合人物情态和画面表现所需要的情境。戏曲舞台的环境与空间处理具有假定性、虚拟性和流动性。苗大壮的戏曲人物画着力于写意性的人物塑造,对繁琐的头饰以及服装图案的刻画往往不厌其烦,但画面背景的处理却是虚幻的。写意的人物刻画与变幻莫测的意象性的空间处理,形成苗大壮的作品的基本面貌。他以气韵生动形成丰富多变的画面,不仅具有自身的形式美感,似乎还形成流动的光影绰绰的效果,这也与他戏曲舞台的某些处理手法相契合,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空灵多变的意境。中国画与戏曲艺术的联姻,可以有多种艺术视角和多种表现方式,这里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令人颇感欣慰的是,苗大壮对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满了热情。他热衷于观看演出,吟诵名著,补充戏曲艺术修养,培育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扩展自己的意象空间。更注重从恩师刘石平大作和前辈画家作品中汲取营养,强化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纵观苗大壮戏曲人物画系列作品,每幅画都是一段精彩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认真地去欣赏、去聆听,它有时花前月下、小桥流水,有时又金戈铁马、舍生取义;它演绎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也上演着黑与白,美与丑,正与邪,无休无止的战争与轮回,或发人深省,或提振身心。正如国画大家、著名艺术评论家阎正先生所说的“苗大壮的戏曲人物异军突起,他以幽默、活泼、准确的造型,熟练、轻巧、生动的笔墨,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大刀阔斧游刃有余地勾画出了一大批涵盖生旦净末丑的百变舞台形象,让观者兴致勃勃情不自禁,领略了画家所画戏曲人物众多角色出神入化的风采,为中国画创新谱写了新的篇章”。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创作院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活在感恩中
□苗大壮
余幼承慈母教诲,习以剪纸,泥塑、描摹之类,乐在其中。年十六,盖因同辈相羡,偶有求者,余于绘画兴趣愈浓。三年后,终说服父亲,赴四川成都学画,至此奠定绘画之基础。愈三年,喜得乡贤吴立荣收为弟子(吴受教于汉口名家金殿臣,金殿臣擅长花鸟画)初识水墨画门径,于绘画更加痴迷。
及年稍长,也曾几度开班办学,然终觉迷茫,不知将学生引向何方,为何学画,难道仅以兴趣寄托终身。间有余年,渐生寻师访友之念,上下求索,寻求做人做事作画之真谛!
今有缘,往北京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习书法,得遇良师杨淑芬循循善导。师问曰:“可发愿?”答曰:“余左右徘徊无定求师解。”师曰:“愿有心发,非外人所及。可成一己之身。可以大众为本。两条路可任择其一。”“余又问曰:‘可兼否?”答曰:“不可。当存一念行之。或可成。”
余回顾,半生坎坷,命途多舛。或水淹、或火烧、或中毒、或马踏、或半空坠落、或遭遇雷击。历经种种九死一生。每临危难。,逢凶化吉。虽赖贵人相救,岂无造化之育人乎?俗言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天留一命,岂因个人之福为福,当以大众之福为福!余念及,国之复兴大业在即,而我辈子孙,却多见沉迷于赌博、网吧之中,醉于灯红酒绿之列。每见之,未尝不为之惜且慨也!
又念及学业。,辗转请益多师,均倾心相授,爱护有加,更幸得王锡柱(原沁阳市常务副市长)、阎正(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收藏家)等贵人相助。得拜刘石平(刘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师从丰子恺、林风眠、傅抱石、关良等艺术大师,与著名画家李可染、席德进,吴冠中、苏天赐等师出同门)老师之门下,收为关门弟子。
刘老师乃丰子恺大师之高徒,而丰子凯乃弘一大师之爱徒也!昨夜偶读《弘一大师传》惊闻大师39岁出家。而于踏入北上求学之列车当日,正值39岁生日当天,此岂非冥冥之中是感应、之召唤、之点化乎?
朝闻道夕死可矣!余此时,幸福于胸中荡漾热眼盈盈,发下宏愿,当以余生,致力于书画艺术的学习与传播。虽才疏学浅,然成功者不求完美,边学边做即是。同时亦祈愿,大德贤明者,能多有赐教,庶求同归善道,不胜感恩!
至此离别之日,依依难舍,写此一文,寄托感思。亦做为人生之坐标,激励自己前行。于信后日。不论将往何处。皆会沐浴在老师的宏恩之下,慈爱和缓的教诲声中!
上一个新闻:暂无
下一个新闻:张程锋